藏藥的這一論斷與中藥藥性的形成理論有異曲同工之 妙:中藥藥性的形成,以陰陽五行理論為指導,亦受地理自然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影響,四氣(也稱四性)、五味形成之理與藏藥相 類似。中醫(yī)藥理論認為,天為陽,氣生于天,具有升發(fā)之性, 故亦為陽,隨著節(jié)氣變化,藥物形成寒涼溫熱之性;
地為陰, 味源于地,故亦為陰,隨地氣五行及方位的變化,藥物也有了 酸苦甘辛咸之別??梢哉f,藏醫(yī)藥的五源學說與中醫(yī)的陰陽 五行理論存在某種聯(lián)系,也從側面反映了藏醫(yī)藥理論在某種 程度上吸收了部分中醫(yī)藥理論的精華,并結合藏民族獨有的 醫(yī)藥文化特色,逐步形成了系統(tǒng)而獨特的理論體系。
基于此,藏藥的藥性理論可以定義為:藏藥藥性理論是 以五源學說為基礎,以三因學說為指導,主要研究藏藥的性 質、功效及其運用規(guī)律的理論,其核心主要包括六味、八性、 十七功效等。這就是基于五源學說的藏藥藥性理論。

五源學說與藥性特征、病種之間的關系。藏醫(yī)認為萬物之生機來源于五源,藥物的生長亦來源于 五源,從而使得五源之‘‘土、水、火、風、空”各自衍生出了不同 的藥性特征,不同的藥性特征又對應治療不同的病種,這些 并種主要按照三因學說進行劃分,主要包括“龍病、赤巴、培根”三大類。
具體的對應關系見表1。從表中可知,土性強 的藥物具有重、穩(wěn)、柔、鈍、潤、干之效,可強筋骨,治“龍”病; 水性強的藥物具有稀、寒、重、鈍、潤、軟、溫、柔之效,可使七 大物質基礎聚集,亦治“赤巴”病?;鹦詮姷乃幬锞哂袩?、銳、 燥、輕、潤、動之效,可生熱促使七大物質基礎的成熟,能治 “培根”病。十七效亦源于藥物的藥味,如藥味味甘、苦、澀者 屬于寒性效能;威、澀、甘者屬于鈍性效能酸、苦、辛者屬于 輕和糙的效能;辛、酸、咸者屬于熱和銳的效能。藥物的藥 味和“三化味”相同,在臨床上療效理想。
如果有需要訂購二十五味鬼臼丸可以直接到藏藥專賣店:http://www.f12312.cn/ershiwuweiguijiuwan/購買,關注信譽藏藥網公眾微信平臺(GDXYZY)有更多優(yōu)惠!也可以拔打二十五味鬼臼丸訂購熱線:400-8808-132有專業(yè)的藏藥師為您指導用藥
七十味珍珠丸藥效及作用機理研究為本站原創(chuàng),如果需要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f12312.cn/cangyaozhishi/380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