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醫(yī)藥將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法歸為四大法,即“食、行、藥、外治”。藏醫(yī)外治法是藏醫(yī)四種基本療法之一,是藏醫(yī)最具鮮明特色的療法,歷史悠久,方法獨特,療效理想,副作用小。
現存最早的藏醫(yī)古籍《月王藥珍》(公元710~720年)中,就已記載了各種外治療法。其中,貼敷療法對各種疾患根據病情的寒熱、輕重、時令的不同,選用不同的外敷貼劑36種,并闡述了罨治、藥浴等外治療法。藏醫(yī)經典巨著《四部醫(yī)典》主要的后續(xù)本用了11章的篇幅重點闡述了外治療法,包括了油脂療法、滴鼻藥劑、導劑緩下法、導劑灌腸法、針刺、放血法、灸法、藥浴、擦涂療法、穿刺法、清瀉反壓法等。
當內服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,一些特定疾病必須進行外治法或內外合治時,要采用外治方法。歷代藏醫(yī)的外治理論,主要依據是《四部醫(yī)典》的外治篇。外治法分放血法、火灸法、寒熱敷法、藥浴法和涂抹法等五種。
1.放血法:主要針對“血、赤巴”型熱病、腫脹、各類瘡、痛風等疾病的治療,其中牛角放血法臨床使用較廣,此法適宜于各類關節(jié)痛、腫脹。
2.火灸法:主要針對“龍、培根”型寒病、消化不良、水腫、膿腫、癲癇、精神病、半身不遂等寒性疾病(除“痛風”外)的治療。
3.寒熱敷法:主要針對“龍、培根”型病、消化不良、急慢性疼痛及皮膚出痘有效,其中,“霍爾梅”敷法使用較廣。
4.藥浴法:適用于“龍、培根”型病發(fā)作期、四肢僵硬及萎縮、肌肉僵直、黃水、各類皮膚病等。藥浴法可進一步細分為浸浴法、酒浴法、骨湯浴法、敷浴法、袋浴法及蒸氣浴法。浸浴就是把身體浸泡在藥水里;酒浴是藥品經特殊發(fā)酵后進行藥浴的方法;骨湯浴是藥浴過程中藥品與骨湯相結合來應用的浴法;敷浴法是藥浴過程中針對某些特殊疾病在特殊部位進行外敷藥??;袋浴是把藥包放在紗布袋子里,在病變部位進行熱敷;蒸氣浴是熏浸在藥水的蒸汽上